摘自微信公众号《东瀛洞察》
作者 于 岫华
本期的话题,是受朋友之托,将分几期讲述一下双语教育。大家知道世界上的语言种类繁多,多达6500种以上。根据各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之间的对应特征和演变规律,语言被归类为不同的语系语族。同语族的语言自然容易学习,比如,根据美国ForeignServiceInstitute的研究成果,法国人或德国人学英语要想学到可以会话的程度,那么学习480小时就可以。而对于日本人来说,想学到同等会话程度则需要高达5倍以上的2600小时前后。当然同为东洋世界的中国人,由于汉语语法更接近于英语,所以中国人想学到同等程度一定会比日本人轻松许多!希望笔者本篇有限的视野能为有缘的读者提供另一视角去审视我们今天的双语教育。正像双语教育中被广为接受的临界期学说一样,希望有缘的读者恰好是在您人生重要的节点读到笔者的此篇文章。如果认知趋同,希望读者不仅仅自己关注收藏,而最好与周遭世界一起分享。
一 双语教育的世界现状
今年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高考。相当一段时期,国内一直有很多主张由于英语高考总分占比过高,英语学习占用了学生太多的时间,学了英语之后又没有什么用处,不如多学点有用的数理化的呼声。甚至有人提到日本已故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名古屋大学的益川敏英教授不会英语,照拿诺贝尔奖,而且益川敏英教授是人类迄今为止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唯一一位没有使用英语发言的获奖者。 益川敏英教授的确在诺贝尔奖获奖感言使用的是日语,的确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位没有使用英语发言的获奖者,但事实是,益川敏英教授只是不擅长英语口语,英语文献阅读对他来讲从来就没有障碍,而且他曾感叹,在诺贝尔奖颁奖仪式过后的专业人士交流中,口语表达严重影响了他与其他有影响力专家之间的有效交流,因而他鼓励年轻的学者尽早掌握英语口语,成为双语人才。 同样有人质疑,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双语国家,据说有两亿多人口可以讲印度尼西亚语和英语,印尼又怎样了呢? 笔者多年前去印尼出差。记得有一次从印尼的万象Bandung返回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时,在候机的闲散时间里与同事来到机场外的一家咖啡馆闲聊。一名当地的印尼服务生前来殷勤地打招呼,笔者也就顺便问问华人在这里的情况。没想到他抱怨道,“感谢华人雇主给我工作机会,但我们不理解,为什么在我们的土地上外来的华人当老板,而我们却只有端盘子?!”笔者没有直接回答他,只是鼓励他,“你英语讲得这么好!估计好运一定会眷顾你。”但他摊摊手,这儿的人,人人都会讲两种语言!他说的确是事实,同时他也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实际上当地打拼的华侨哪个都不只是会讲两种语言,甚至很多人至少会讲三种语言,再加上华人的拼搏,很多都从当初的伙计变成了后来的老板! 印度尼西亚作为双语国家不仅仅是个别文化现象,更为引人注目的是,这个世界实际上双语人口是多数。据媒体统计世界约43%的人口会讲双语,更有17%会讲三种以上的语言。很多双语国家(或多语言国家)比如欧洲国家和北美国家大都是发达国家。欧盟国家EU在本世纪初就推出了《欧洲语言年2001》宣言,表明了多语言和多文化政策,提出多样性正是欧洲的强势所在,提倡所有的语言都应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并推行“母语+母语之外的两种语言教育”,即所谓的复数语言主义(plurilingualism)。欧洲国家2/3的现役劳动人口会讲两种以上的语言。北美由于是移民国家,双语教育起步较早,双语人才也是人数众多。据美国统计署U.S. Census Bureau公布,21.6%的美国人会讲两种以上的语言。走在双语教育前端的加拿大,如果只算英语法语双语人口,那仅占总人口的24%,可是要是统计除英语外还会讲至少一种语言的人口占比则多达69.9%。 双语教育的全球分布状况似乎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学习英语不应只是为了单纯地考大学,而是应该意识到英语能够为我们自己增加一个获取域外文明的频道。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师夷长技以制夷”也是本公号的宗旨。当我们还有人在狭隘地讨论是否高考应该取消英语时,周遭世界的双语教育却让我们意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会更好地提升个体的竞争力,进而提高整体乃至整个国家的竞争力。 二 双语教育的利与弊
先我们谈一下双语教育的益处。除了上文提到的可以增加学习域外文明的机会和在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更好地提升个体的竞争力外,还有以下几点益处。 双语学习会相互深化母语和另一种语言的理解,同时促进提高对异域文化和新事物的包容性。上个世纪80年代,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Jim Cummins就提出了双语相互依存学说Linguistic interdependence,也叫冰山学说。就是看上去两种独立的语言就仿佛是两座独立的冰山,但实际上在水面下两座冰山是连为一体的。换句话说,以一种语言理解的概念逻辑,会促进以另一种语言表述的概念逻辑的理解。就仿佛经常被引用的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的那句名言,“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比如,以中文为母语的孩子学会了读表,也即理解了时间的概念,当你再用英语解释时,孩子就会借助中文时间的概念去理解英文的读表方法,仅仅学习一下英文的表述就学会了,而不需要再用英语建立时间的概念。同时新的语言的学习,能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既有的概念,就仿佛又用另一种语言对原语言进行了解释,所以会理解得更为深刻。当然对于已经建立起母语基础的孩子,他们将会在第二门语言学习过程中更加高效且自然达到贴近母语的水平,远远胜于传统公立教育的从初中开始的外语教育体系所培养的语言水平。顺便说一下,实际上外语学习有很多种方式,但传统的公立教育体系下的学习方式,也即从初中开始,以年度为单位每周几节外语课的学习方式已被证明为所有外语学习中效率最为低下的学习方式。与其讨论是否高考取消英语,不如选择更为有效的外语学习方式。有关内容将在以后的文章中介绍。 研究表明,早期进行第二门语言学习的孩子,相对于只学习一门语言的孩子会有更加优秀的记忆力和更为集中的注意力。当我们谈及一个人的学习能力时,我们深刻地知道,良好的记忆力和集中的注意力意味着什么?另外,双语学习的结果会弱化神经衰退现象,从而大大延迟或缩小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在英语总体水平相对低下的日本,有很多老人活跃在文化会馆的英语课堂,其终极的目的就是为了延缓或防止老年痴呆症的发生。很多研究表明,双语学习与创造力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为双语的学习,让人具有了更多的执行力的同时,让人在不同的文化之间具有了更加灵活的思考能力。 接下再让我们看看双语学习的弊端。在上个世纪60年代前,人类关于双语教育研究的结论正好与现在相反,即双语教育会弱化人们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很多欧美的移民国家,当局大都最大限度地实施同化教育,让孩们尽早忘记母语而尽可能快地学会现地语言,以适应当地移民生活。60年代后,随着人类在脑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上所取得的快速进步,逐渐认识到双语教育有助于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和创造力。然而,大量研究也同时发现双语教育也会让双语教育的接受者处于一个危险的境地,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如果没有科学的双语学习指导方法,接受双语教育的孩子会大概率地发生认知能力低下或产生很多的心理疾患。最典型的现象就是,当孩子来到异域语言环境,孩子经过一两年左右学会了现地语言,可以流畅地用现地语言以及自己的母语与周围的人进行沟通,很多人就误认为这孩子长大就会成为双语人才。但遗憾的是,如果孩子不是在接受那种类似加拿大的French immersion沉浸式双语教育,没有让孩子继续完成母语教育,而一味地追求现地语言的快速进步,那么孩子会大概率地发生认知能力跟不上同龄人,从而导致孩子容易产生厌学情绪或产生劣等感,最终导致学习能力和成绩的下降,形成母语和现地语言的所谓semi lingual或double limited现象,即两种语言都会讲,但由于认知能力不足而导致不能深刻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极端点说有点像鹦鹉学舌的现象。还有很多孩子会因长期的厌学情绪产生心理疾患,严重者甚至产生犯罪倾向。 美国作为先行的移民国家,在移民的语言教育上有很多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更有很多关于双语学习的学术研究。其中关于美国二代移民的双语学习成败就提出过锐利的观点:二代移民的双语学习成败有两个关键的因素:其一,二代移民父母的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也即其父母的学历、职业、经济能力和当地语言能力的乘积。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是父母已经决定了二代移民的学习成果。试想那些整天为生计奔波的父母,哪有余暇去辅导、过问孩子的学习,而孩子学习双语的最佳期是在10岁之前。一旦错过了这最佳时期,尤其是15岁过后,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和劳力进行学习,且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其二,母语(继承语)的丧失速度和现地语言掌握进度的关系。很多时候,我们都期待孩子们以最快的速度学会现地语言,及早超越初期生存语言(Survival)阶段,所以会让孩子拼命地学习现地语言。其结果通常表现为孩子1~2年已经可以流畅地用现地语言表述的同时,孩子也会以惊人的速度忘掉自己的母语(继承语),这在学术上被称为不协调的文化移入(dissonant acculturation )。相信几乎没有家长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这样的蜕变结果,然而多数家长又不知也不懂这些。学术和教学实践上都证明了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一边强化母语(继承语),一边学习现地语言。虽然这样初期会多少延缓学习现地语言的速度,但孩子将来会达到高度的双语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在学术上被称作选择性文化移入(selective acculturation ) 。我们中文的谚语“欲速则不达”,似乎是一种智慧的忠告。 更为可怕的是在母语基础没有建立起来的情况下,由于孩子从小学4年级,逐渐开始复杂的学科词汇的学习,加上不能充分理解现地语言所描述的一些抽象概念,导致孩子在进入小学4年级开始,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现象(Grade4 Slump),进而逐渐让孩子失去自我认知(self-identity),莫名地感到屈辱(stigmatization),甚至会丧失我(disorientation)。过去,在统计北美生活的二代日本移民的双语教育成果时,曾发现有接近60%~70%的孩子会因为读英语补习班而患上不同程度的精神疾患。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家长缺乏双语教育的基础知识,或者缺乏上文描述的人力资本,这种现象似乎就会成为包括所有异域语言环境下成长的儿童的宿命。所以科学地指导孩子们的双语学习更会显得何等地弥足珍贵! 三 结束语
记得2005年,笔者在苏州驻在时就曾参观过苏州外国语学校,为当时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双语教育所感染。相信,中国大地上应该已经培育出了很多双语人才了吧!过去公立教育的那种从初中开设外语,每周几节课的传统教学方式应该也有很大的改善吧!因为前文已经提到过,这种外语教学是所有外语教学模式中效率最为低下的外语学习方式。据中国双语教育网上的专家介绍,我国在双语教育上因为起步晚,学术研究落后,更多依仗的是所谓教学经验的经验论。这层意义上讲,深入双语教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才会让孩子们规避双语学习的风险,让外语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又硕果累累。 最近偶然的机会听取了上海某外国语学校的双语教学经验介绍,其小语种的双语教育似乎很有特色,踏踏实实地感到上海捕捉时代脉搏的卓越能力。作为旅日华人的教育工作者,将会持续双语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同时也在呼吁旅日华侨同胞,充分重视孩子的母语教育,让孩子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同时提高日语的学习水平,从而作为合格的中日双语人才(多语人才)为中日文化的交流提供保障,而不是在家长忙于生计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静谧的牺牲者”。
Commentaires